
滷肉飯在台灣被視為極具台灣特色的民眾小吃,南北有不同的意義。在北台灣,滷肉飯為一種淋上含有煮熟碎豬肉(豬絞肉)及醬油滷汁的白飯的料理,有時醬汁裡亦會有香菇丁等的成份在內,與焢肉飯不同,而此種作法在南台灣稱作「肉燥飯」;「滷肉飯」在台灣南部是指有著滷汁三層肉的焢肉飯。[4]另外,南部肉燥飯使用炒香肉燥,北部滷肉飯使用滷汁絞肉,外觀相似,作法並不相同。 就滷汁方面因人而異,店家販賣有香菇的滷肉飯也常在招牌上著名為香菇滷肉飯。因此香菇並非「滷肉」的重點。 要嚴格區分滷肉飯及肉燥飯,是就其有無「絞」為原則。 滷肉飯係使用切碎豬肉而成的肉丁滷製而成,在肉丁上可見有豬皮、脂肪層;肉燥飯則係滷製經絞過的肉末而成。 因為絞肉並不使用肥肉,因此以相同滷汁滷製而成的「肉飯」,滷肉飯較為油膩,而肉燥飯較為清爽。相反的,滷肉飯的滷汁味道則更為濃郁,味道也更芳醇。








臭豆腐是一項流傳於全中國及世界其他地方的豆腐發酵製品,但各地的製作方式及食用方法有相當大的差異。臺灣的臭豆腐是將醃漬好的豆腐,以高溫油炸至外皮酥脆,搭配口感酸甜的臺式泡菜食用。除了油炸臭豆腐外,臺灣近年很流行清蒸臭豆腐及麻辣臭豆腐。麻辣臭豆腐係將臭豆腐加入麻辣湯裏,搭配上鴨血、酸菜、豬大腸等食材,又稱為「臭臭鍋」。清蒸臭豆腐是將氣味濃厚的臭豆腐與清淡爽口的湯底,一起放入食器中以清蒸方式烹調,給饕客另一種較清爽口味的選擇。
牛肉麵是1949年國民政府來臺後,外省老兵為了謀生而發明的地方小吃。將辣豆瓣醬炒過加入牛肉、水及其它食材燉成牛肉湯,與四川的紅燒牛肉相似,但四川的紅燒牛肉為一道菜肴,加入麵條後製成紅燒牛肉麵則是臺灣特有的作法。在香港,牛肉麵加入牛雜;潮洲牛肉麵的滷水口味及色澤較淡;蘭州拉麵則是重湯頭,肉與湯頭分開煮。

